蕾丝|探索女性同性恋者的蕾丝之恋

  女同性恋之间的爱情就像是
蕾丝一样可爱性感,美丽又优雅。女生之间的关系本就容易亲密,有些人甚至认为女同就是闺蜜。其实不同,爱就是爱,是不会和友谊等同的。不过因为女性友谊的亲密,大家很难发现女同性恋。女同性恋之间的蕾丝爱恋,即神秘又引人入胜。

  女同,

即女同性恋,英文Lesbian,简称LES。lesbian的来历,源于一个岛屿莱斯瓦斯岛。最早来历与一个女诗人莎孚有关。LES是一种身份,不是职业,更不是什么时髦文化。LES是一个女人,爱上另一个女人,这里的两个女人,都是有女性情结的lesbian

。所谓女性情节指的是一位女性,迷恋同性身上的女性特征,同时也喜欢自己身上的女性特征,对男性特征没有感觉,无法对异性产生爱意。有些女人既可以爱上女人,也可以爱上男人,这些女人不是女同而是双性恋。还有一些习惯称呼自己为“男人”,不认可自己性别,喜欢打扮得性别不分的人群也不是lesbian,而是性同者。

  女同性恋一词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二波女权主义(本质主义)的产物,石墙运动的兴起引发同性恋们的进一步觉醒,当时不管
男同女同都叫做Gay,且同性恋运动被男同操控,唯男同性恋主流化,女同性恋者一直被忽视、无视和排斥。女同性恋者感到非常愤怒,于是把当时用来骂人的词汇lesbo改成lesbian,作为独立的称谓,是谓分离,也取怀念古代希腊女同性恋诗人萨福(蕾丝波为其所住之岛名)之意。

  之后,女同性恋女权活动家联合同样在同志运动中不可见性的双性恋和易性者(跨性别)来与占同志运动主流霸权地位,好处风光占尽的男同分庭抗礼,从而最终在1980s出现有LGBT的全称,是为lesbian、gay、bisexual、transgender的利益结合体,排名不分前后。

  历史

  “蕾丝边”一词源自公元前六世纪女诗人萨福(古希腊文:Σαπφώ;拉丁化:Sappho,约前630或者612~约前592或者560)的故乡——古希腊莱斯博斯岛的岛屿名。透过各式古代文献,历史学家推测萨福曾在岛上指导、薰陶一群年轻女子。萨福所遗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多与女性的日常生活、感情关系及习惯等有关,尤其关注于女子的美貌,并明表她对女性的爱意。在十九世纪晚期之前,“莱斯博”一词被用指所有与莱斯博斯岛相关的事物,例如莱斯博酒。

  发展

  到了1890年,医学辞典开始使用该词语。据1870年文件记载,“蕾丝边”亦被用来描述女性间的情欲关系。约至二十世纪时,开始出现了“萨福主义”等可互通的词语。

  女同性恋次文化日益蓬勃,因而促使亨利·哈维洛克·艾利斯(Henry Havelock Ellis,1859年2月2日 –

1939年7月8日)等性学家以医学问题的方式着手于分类女同性恋关系。

  随着医学知识的蓬勃发展,术语的意义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转变。十九世纪中期,医学作家开始尝试建立辨别男同性恋(其当时在多数西方社会系属重大社会问题)的方法。在德国性学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Magnus

Hirschfeld,1868年5月14日–1935年5月14日)示明所谓“
性欲倒错”所归纳的行为中,学者设下了男女正常之性相关行为的标准,甚至因此到了男女转变为“完美男性”及“完美女性”的程度。

  沿革

  在西方50年代-60年代末,同性恋运动不分男女,都叫做”gay movement”,换句话说,男同性恋固然叫做”gay”,女同性恋也同样称为”

gay”。

  然而,由于同运(同性恋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男同性恋沙文主义”倾向,使得女同性恋者们越来越感到不满。“比利提斯的女儿”(Daughters of

Bilitis,美国早期重要的女同性恋组织)的创始人之戴尔·马丁(Del

Martin),在1970年撰文声明与同性恋运动分道扬,而拥抱与女权主义理论和运动的结盟。

  马丁指责当时的同性恋平权运动由男性及男性的“兄弟情谊”(brotherhood)为主导,

十五年来都在,忽视和排斥女性的诉求,而她们在同性恋运动社群中找不到的“接受、平等、爱与友谊”,正可以在女权主义运动中找到。(Martin 1970)

她的声明代表了一群在同性恋运动中发现自己被忽视和噤声的失望的女同性恋者,她们在女权主义中找到了同盟,因为女权主义恰恰强调女性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被忽视和噤声的地位;在女权主义阵营里,不同性取向的女性可以共同反对对于女性的压迫,寻求女性的独立自主与政治声音。

  语汇

  在中文中,引入了很多表示女同性恋者的称呼(主要是英文),也有当地社区自己创造或者历史上沿用的隐讳语。

  中国大陆

  在中国大陆,女同性恋最常被称为“拉拉”,主要是从台湾“拉子”影响而来,又或称为“蕾丝边”。在中国古代,女同性恋亦被称为“磨镜”、“对食”、“自梳”等。

  “磨镜”,即磨治铜镜也。古用铜镜,须常磨光方能照影。据汉代著名文人刘向的《列仙传·负局先生》记载:“负局先生不知何许人,语似燕代间人,常负磨镜局,循吴市中,炫磨镜一钱。”《太平御览·海内士品》中也说:“徐孺子尝事江夏黄公,黄公薨,往会其葬,家贫无以自致,赍磨镜具自随,赁磨取资,然后得前。”唐朝诗人刘得仁《赠道人》一诗中曾写道:“长安城中无定业,卖丹磨镜两途贫。”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女》中也有“问其人,乃诸姓,市中磨镜者也”之说。而把女同性恋叫作“磨镜”的意思就是,由于双方有同样的身体结构,似乎在中间放置了一面镜子而在厮磨,故称“磨镜”。

  中国古代

  自有文明以来,书写权利为男性独有,因此中国历史上,男风不绝于书,而相对的“女风”则至为罕见。此等情形,不独中国为然,直到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主政之时,尚不信世间有女同性恋一事,以至于当时的大臣无法立法。

  其实男性或者女性的同性恋现象,都各有其相当深刻的社会原因。清代的女同性恋情形可谓至为激烈,张心泰《粤游小志》说:“广州女子多以拜盟结姊妹,名金兰会,女出嫁后,归家恒不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姊妹相约自尽……尽十余年风气又复一变,则竟以姊妹花为连理枝矣。且二女
同居,必有一女俨若藁砧(丈夫)者。

  在对女同性恋之间的爱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也希望大家给予她们多一些宽容。每个人本来活着就很不容易了,如果连爱情都不能自己选择,那不是太悲哀了吗?两相印证,不难看出,女性为了赢得自己的自主之权,刚烈到用自己的生命去见证自己的“爱情”。以至于儒家知识分子大为震恐,动用政权和族权的力量来加以惩罚。

转载请注明:约嗲社区 yuedia.com 两性情趣  http://yuedia.com/category/liangxingqingqu

Readers' contributions

约嗲社区丨今天我们来说点羞羞的事! 女人污点更可爱,型男骚点更撩人! 关注yuedia.com,拒绝调戏,欢迎来搞!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