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人间闹剧(29)中国心结

“杜威先生,我受朋友之托,特意到爱尔兰,邀请你到北京参加一个文学探讨会,这是邀请函,请过目。”我把邀请柬递给杜威先生。

七十高龄的杜威先生坐在轮椅上,颤抖着手,紧锁着眉头,接过邀请柬,没有说一句话。

杜威先生的妻子维利亚扶着轮椅,笑着问:“秋先生,什么内容的文学探讨会?”

“主要探讨战时文学,尤其革命文学。”

“哦!”维利亚拉长了声音,点了点头。

我又进一步说道:“杜威先生,临行时,我朋友特别交待,杜威先生在抗日战争曾经遍访中国,曾到过南京,也到过延安,并为中国抗战写过很多报道,在外国学者中,您是中国革命文学见证人,所以希望您能出席这次探讨会。”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下午八时四十五分我到达香港,一九四七年十月二十七日早上七点五十三分我离开南京。”杜威先生一字一顿的说,他的眼睛深邃,记忆准确,。

“这样说来,杜威先生在中国待了六年。”

维利亚说:“他对中国怀着很深的感情,回爱尔兰后,他依然关注着中国。杜威常说是中国人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化,他对中国‘仁者爱人’极其推崇。”

“谢谢你们对中国的关注,所以这次务必走一趟中国,一方面参加我们的文学探讨会,另一方面再次见证中国的发展。”

“哎!虽然我们关注着中国,但是我们并不了解中国,有些事曾让杜威伤透了心。”维利亚直言不讳地说,“一九四七年,当我们在呼吁世界和平时候,你们中国却打起了内战,所以当时杜威才不得不离开中国。”

我低下头,保持沉默,无论什么原因,这也是件伤心的往事。

“一九六七年,当杜威致力研究中国孔家文化的时候,中国在进行着一次大规模的砸孔庙运动。”维利亚低垂着眼睛说,“显然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

我无法再保持沉默,辩解道:“那是时代的原因,我们无法回避,只能说深表遗憾,可是过了这些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

“中国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那里的亲人值不得相信,那里的人民也值得不得相信。’这是你们华人获诺贝奖作家说的话。”

“事情不是这样的。”我百口莫辩,但是我又能说什么呢,高行健回忆录里就这样写的。

“中国的宗教、民族也有很大的问题,这是华人获诺贝尔和平奖民族宗教人士的话。”

我知道这是“活佛”的话,我只有据理力争说:“真的误会了,中国并不是这样的,这些话都是有些人别有用心,他们想制造民族矛盾,想分裂中国。”

“中国的社会治安也并不好。”维利亚见我还要反驳,从书柜里翻出一扎光碟递给我,光碟的内容是《古惑仔》,以及一些现代版功夫片。

物证面前,我只能小心翼翼地说:“这是影视作品,况且这以香港作为背景。”说到这里,我打住了,因为香港也是中国的香港。

“秋先生,尽管杜威一直期望回中国看一看,但是为他的安全,我不同意他这趟中国之行。”维利亚咬着牙齿。

“中国社会很安定,我看你们对中国误解太深,正因为如此,你们更应该走中国一趟,消除误解。”

“杜威,你认为呢?”维利亚关心的注视着杜威,从那双担忧的眼睛里,我明显可以看出,她希望杜威拒绝我。

“维利亚,你知道的,中国是我永远的心结,如果我在逝世前不走一趟……”杜威顿了顿,不愿再继续讲下去,他把头转向我说,“秋先生,你什么时候离开爱尔兰前往中国,我愿意与你一起前行。”

“当然越快越好。”

“好,我们立刻动身。”杜威先生斩钉截铁地说,“秋先生,临行前,我和妻子还有几句话要说,你在门外稍等片刻。”

我点点头,道了礼后,退出了门外。

站在门口,我听到维利亚感伤的话音:“杜威,我们结婚五十年了,我知道你决定的事情绝不轻易改变。”

“维利亚,我知道你会支持我的,如果我这趟中国行遭到不幸,记得把我骨灰火化后洒在后山的百合花下,遗嘱我会写好放在私人律师那里。”

“杜威……”我能感觉到维利亚的泪水。

一刻钟后,杜威先生吃力地转动着轮椅来到了门外,我看见他眼睛里含着泪。他到了我跟前简短地说:“秋先生,走吧!”

我回过神来,看着杜威先生,他头发苍白,面孔坚毅,仿佛是一位要前往战场赴死的战士。

上一篇

目录

已是最后

转载请注明:约嗲社区 yuedia.com 我们的爱情  http://yuedia.com/category/aiqing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