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有伤的年青人
文|夏虫不可语_D 图|源自网络
全文约 2500 字 建议阅读8 分钟
01、
因被突然下达的加班任务,不能返京过周末。
我先是退了早先预定好的回程高铁票,然后在等候饭菜上桌的间隔时间里,挨个打电话取消了周末原定好的密密麻麻的活动,比如拖欠了好友已久的聚餐,再比如宠爱自己的去趟美容院,还有去体检时医生建议的及时补牙等等。
既来之则安之,既不能走之,更需安之。按照往常一样的时间点,来到办公室。利用一小段时间,在没有任何人打扰的环境里,静静地读完了刘瑜的作品《送你一颗子弹》的最后章节。
这本书买来已久,我在高铁的熙熙攘攘中读过,在午休时安静的茶室里读过,在出差地入住酒店的临睡前读过。阅读过程中,数次被文字逗乐,笑后更多是启发,是沉思。情绪随之起伏,要么升腾起“对对对,我也是这么想的”的观点,要么又惭愧地反省,“人家怎么就能用那么形象的比喻把想说的话表达的那么到位”,末了感叹自己功力太弱。
合上书的那刻,内心有种完成任务的畅快感,当然,更多的愉悦来自于与作者的一些观点产生的共鸣感。我想,若肉体高潮是性爱的最高境界的话,那么阅读中与作者产生这种共鸣感则可算作是精神高潮的最佳途径,而且两者相比,后者更模糊了对性别的要求。
若有人问,阅读或者写作能产生多大的生产力?我想,我无法用明确的数据或形容词去准备表达。但刘瑜在书中这样写到她之所以写作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记录生活的方式,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因为书写的过程拉近了我和被书写对象的距离,使最微小的事物都呈现出五官和表情。
我想,无论我们的生活过得热火朝天还是稀薄淡然,正是一个人内心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她生活中事件的密度,决定了他/她的生活质地;正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她眼前的景色,决定他/她生活的色彩。
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上述观点的升级版,便是多少个世纪前,苏格拉底老先生说出的那句至理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
02、
近来,日子过得依旧安静,却在朋友圈遇见一些过得不平静的小伙伴,他们,要么处于离婚边缘,要么对当下的生活不满,要么被各种繁杂的琐事羁绊,即使看上去云淡风轻的那些人,内心也是充盈着深深的焦虑感。
“男人挣不到钱,女人能爱吗?”
他是我昔日的一位同事,共事期间我俩处成好哥们儿,在沟通中他问我。
想到两年前,他决定离京回家乡发展的那天下午,我约他在东三环的一家漫咖啡见面。那天,他的笑容灿烂,言语间洋溢着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早已听过他讲了无数遍的奋斗故事,我想,他也算衣锦还乡了,不禁为之开心。
我说,哥,点杯咖啡,就算为你送行吧,日后再来北京的时候咱们再见。
他说,妹子,一定要幸福,好好发展。
车窗慢慢摇上,隔着防晒膜,我开始看不清他的脸。发动机启动,一脚油门,嗡得一声,车子很快得消失在我眼前。
来得轰轰烈烈,走得干干脆脆。这样真好。
不知道这两年里他经历些什么。少有联系,只在朋友圈看到他开了一家烧烤店,名叫老船长。前段时间,看到他发布的店面转让的消息,之后便见他在全国各地的高铁站辗转。
想起那天下午他对我说的,打拼的这些年,他累了,不想在北京发展了,想带着这些年挣的钱,和媳妇孩子回家过安稳日子。多么朴实而单纯的梦想啊,上天一定会让他如愿,那时我想。
或许哪天再见他,没准和妻子还有了第二个宝宝,生意越做越红火。我还想。
可,时间,境遇,谁又说得准呢。
梦想,多么妖治,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不得的怨恨中,不自拔。
“2014年到今年的这些年,我一直动荡不安”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中的缘分”。
他是我在去年参加的一次思维培训活动中认识的小伙伴。课程结束后,他主动加了我微信,一年里,我们没什么过多沟通。前几天,他忽然发来信息说向我借那天上课的教材书,随即很主动地向我讲述了借书的缘由。
我看他诚心足够,便答应了。
那天中午,他驱车穿越大半个京城,从北六环南下至南三环找我拿书。正值中午,我说,既然来了,一起吃个饭吧。
也是在那天的午饭期间,得知了他目前的状态和想法。他说,当下的工作让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从2014年到今年的四年间,因在职业选择上的不慎重,使他面临了每年一跳槽的不安定感。虽已打拼到了VP的位置,享受着二三百万的年薪和各种福利,但总感觉高处越发不胜寒,竞争更是激烈。
面对现状,他开始反思,继而想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题。
一番描述后,我同他分享了之前曾学习到的关于生涯规划的一些观点,以及在这期间接手过的些许咨询案例。听罢,他说,他也想去报名学一下这个课程,希望自己的焦虑感能得到缓解。
学习,说到底是件好事,但有时学习成了现代生活的一种强迫症了,人人都赶着去看急诊。冷眼去看,有时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多么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女人和一个魅力四射的丈夫的关系。总想跑几步去抓住,但总也抓不住。
有人住高楼,有人处深渊。有人拿着百万年薪,有人为每天的鸡蛋钱算计。我想,各种焦虑感来自哪儿,来自我们所处的时代吗,还是青春和成长本来就伴随着迷茫感,抑或只有焦虑才让我们不断地审视自己是否正活在此时此刻?
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好在我们还有勇气,和时间。
“那些相继去世的人”
就在今天早晨,在朋友圈看到著名艺术家朱旭老先生去世的消息,内心不禁一阵惋惜。想到前几天刚刚去世的单田芳老先生,人们都说,从此再也没有且听下回分解了。
也是在这个月,我家人的一位亲戚因病去世。那天早晨,他发信息给我,我嫂子今天早晨死了,在医院里。
他刚得知嫂子确诊为肝癌晚期的那天,就跑去了医院看望。晚上回来的深夜里,他给我发了很多很长的信息。他问我能不能帮他写一写他和嫂子的故事,他对嫂子的那些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他只简单地讲述了一些关于他小时候的故事和记忆,并未表达很多细节,但我已感知。那些故事关乎一个年少的男孩子对于一位陌生而又熟悉的成熟女性的好奇和依恋。此刻我不想用类似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理论来剖析,也不想去探索嫂子对他如何对他好,又是怎样照顾他的。
我只想起了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那名短裤小男孩的一句内心独白。
他说,岁月匆匆,我爱上过很多女人。
我想,死亡会让人感伤,但有时似乎也并不让人感伤。人生就是一棵树,今年的绿不再是去年的绿,也是正常。
如果没有经过些沉重的灰暗,谁又会对幸福如此敏感?
结束语
有时,以为生命本应是一场旅途,却往往难免感觉它只是从一口井跳到另一口井。
有时,总是误以为那些没发生没经历的只是时间问题,而那些沉重、抑郁、不得已,正是生活本身。
诗人席慕容说,生活与生命的分别在于:前者只是一种我们经历过的无法逃避的、再有一天终于都会过去的分分秒秒,而后者却是我们执着的,不断想要珍惜地记起来的那些人和事的总和。
以上,
感谢你的时间。
-END-
关于作者:夏虫不可语_D,专栏作家,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探索内在心智成长。
简书ID:夏虫不可语_D
转载请注明:
约嗲社区
yuedia.com
我们的世情故事
http://yuedia.com/category/sh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