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能一味迎合外在的期望
父母和社会教育的价值观让我们学习到的是,你要“成为”(becoming)某个样子才是对的、才是好的。“你看,隔壁的小明怎么样……”爸妈常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家的比较,而老师也总是把成绩最好、表现优异的学生叫到台上颁奖或夸奖。不停地利用所有的机会告诉我们,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才是对的、才是被爱的、才是被欢迎的。父母、师长会更具体地对他们认为表现好的、符合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给予奖赏、认同、重视、掌声和赞美。用成为什么(becoming),做些什么(doing),拥有什么(having)来代替弥补自我价值的缺乏。我在《活出自己——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一书中有详细的说明。
不符合这些期望标准的孩子,在听到老师对那些同学奖赏之后,心里往往响起两种声音,一种是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得到像他一样的奖赏,这会成为孩子努力的动力;另一种是在更深层的内在认为,如果我不是那样就不够好。这个部分点点滴滴的累积形成了“不要当自己”的禁止令。生命中束缚我们生命力的12个禁止令我在《重塑心灵》一书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不要当自己”的禁止令大约从三岁、父母开始行使教育之职时开始产生,可以说是伴随着多数人未来的一生,有的人觉知到了,有的人没有觉知到。有的人为了要跟这个禁令对抗,认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成为一个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缺少慈悲,变得任性、不负责任或刻意与社会规范对抗,极为叛逆。
转载请注明:约嗲社区 yuedia.com 青春期性教育 http://yuedia.com/category/qinchunqixingjiao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