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岁的单恋
德国文学家歌德一生的感情世界丰富,1833年,大文豪歌德造访德国旅游胜地马伦巴,遇到19岁的少女乌丽克,歌德爱上了她。那时候的他已经74岁,尽管已步入人生暮年,但热情的歌德仍然有勇气追求爱情。次年,歌德再度前往马伦巴寻找乌丽克,却无奈地饱尝失恋的滋味。显然,从爱情的角度来说,歌德的单恋并没有完好的结局。
但是,失恋的歌德在这时候,却写下晚年巨作《马伦巴悲歌》。歌德曾表白:“我的一生——完全沉浸在爱情里。”也就是说,歌德的作品全是为了爱情。如果没有了爱,没有了情,他是写不出什么东西的。几段爱情使歌德的创作生涯到达了生命高峰。歌德的故事说的是,生命的热情没有因为年龄而消退,尽管这段感情并没有如愿的结局,但是,单恋的结局不全然是没有收获的,这就是爱情的美好,尽管它是一场单恋。
略谙经济的人都知道,通货膨胀就是指,过多的金钱追逐,过少的商品,形成物价在一定时间内全面上涨。我的一位心理学老师有个妙喻:“单相思就像是一种爱情的通货膨胀现象,过多的‘想恋’追逐和过少的‘回馈’,于是在单相思期间内,形成对方身价越来越高涨的现象。”
越想,越得不到,相思对世间男女来说是一种漫长无边的折磨,而单相思又是另一种更孤独的无名煎熬。当不经意喜欢一个人时,常常好感会渐渐发酵,而在对方不知情下形成一种爱恋,就是所谓的单相思了。英国心理学家佛曼斯特说,男性比较容易陷入单相思的旋涡里,这是因为男人在视觉感官上比较敏感,性格上容易产生冲动,所以在自我投射的多频率下,单相思的几率相对的比女性高。
单相思的病因不一而足,最常见的就是因工作或学习必须常碰面,本来只是普通朋友的感觉,却因近水楼台、日久生情,有一方开始对另一方产生好感,而感觉会越来越浓,直到陷入自己的幻觉情网中难以脱困。为了让幻觉成为现实,相思者有时会用肢体语言的方式示意,若被对方拒绝后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形,相思者会渐渐看开,归于平静不再相思,但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相思者又陷入更深一层的单相思情境。而单相思比
相思痊愈的时间还要长一点,因为不见回馈的失落感,有时会更否定自己。
单相思会发生于任何时期,在少年时期至青少年时期的发生率偏高,因为此时的男女正是情窦初开之时,对于男女生理上的异变,抱着好奇幻想的冲动;而成年人至老年人也会出现相思或单相思的情形。姑且不论年龄,有一说法认为,会发生此情形的成人大多是容易自作多情的人。
佛曼斯特曾试着提出的解释说法认为,会有这么多人发生单相思的原因,与电视爱情剧或爱情小说的接触有关,那种虚构出来的剧情常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依样画葫芦、照着做也能感动对方,从此可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这种错觉会在心里持续加温后变成一种执念,当执念无法具体化或回收应有的成效时,痛苦油然而生。戏剧确实有其催化心理作用,台湾的儿福联盟曾经公布“儿童恋爱观与行为调查结果”,其中发现:高达1/4的儿童谈过恋爱,有逾一成的孩子与未曾谋面的网友谈起“网恋”,甚至逾半数的孩子不会拒绝交往对象进一步的亲密要求。儿福联盟就直指造成儿童谬误恋爱观的元凶就是偶像剧。?
儿童成熟度或不足以辨识,但在成人世界,也经常陷入剧情影响。单相思的面向之一就是甚至犯了心理学上的“情爱妄想症”,认为是对方先爱上自己的一种偏执性格。
我们只看到单恋者痛苦,其实被单恋者也很痛苦,因为不喜欢对方而拒绝对方,但对方仍旧持续沉湎在无谓的单恋里。相思被形容是一种心病,而心病还要心药医治。最好的心药就是开导。为了减轻单恋者的执念,必须借助周遭的朋友来引导,慢慢把心放开来,唯有如此才能尽快痊愈。
所谓“相思欲寄无从寄”,相思确实很难排遣。只能将思念视为一种寄托,就像将情寄托于风,吹送给远方的情人。心动绝非单恋的罪恶,因为有了心动,爱情才会开始,但若对方心无所动,执迷不悟,就会成为单恋的奴隶。若不想成为相思的奴隶,那就用最实际的方式去追寻,胜过不作为的空想,若是已经尽力,也不用过于执著与难过,至少自己也因此成长许多,当下一段爱情降临时,自然会知道如何面对了。
转载请注明:约嗲社区 yuedia.com 老年性观念 http://yuedia.com/category/laonianxingguan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