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判断一部小说的闲言碎语

前言:

人为判断一部小说是否符合出版要求,仅仅是符合商业策略最优的一种手段。符合出版要求,本身并不代表作品的优劣,只是一种商业选择而已。

编辑的人为判断,我觉得像传统应试教育的一样,一定要通过考试筛选出优劣排序。

这确实是个残酷的游戏,但你既然想参加,就要承受这件事情的后果。

句古话“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们能看到很多类型的武打擂台赛,却很难看到公开擂台赛形式的“文学比武”。

比武跟体育比赛一样,有明确的标准和规则,文学之所以很难评价孰高孰低,就是因为标准的模糊和个人化。

时间也许是个很好的维度,可惜这个维度过于奢侈,在效率胜过一切的今天,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我们可以说,文学的模糊之美,是一种神奇的魅力,它不像数学公式一样,泾渭分明。

文学不用公式,只消一轮满月会催生无数的想象,也会诞生无数传颂古今的佳作。

但在现代社会,文学的类型化、商业化才是最好的出路。

一件事情想要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商业化是必须的途径,一部伟大的作品,跟商业化一定是正向关联的。

因为这个商业考量,所以很多理论家都有很多关于文学理论的专著,都在试图肢解一部部作品,解剖麻雀般的,试图搞清楚,什么叫“好作品”。

业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造成一定程度的规模化,文学小说的发生和市场化也不例外。商业小说的规模化之后,自然就会慢慢产生很多规律化的总结。

比如很多人对类型小说细分的研究,比如对小说人物的分类等等,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都在试图从理论层面,规律化的总结作品优劣的“红线”。

我觉得一部商业小说作品,是存在60分的及格红线。

也就是说,人们对一部小说好坏应该有明确的判断,这个是不用存疑的。

但通常,两部同样都是60分以上的作品,在分析优劣的时候,会遭遇个体化判断的争议。这层争议是非常正常的,因为及格以上,比如到底应该是80分,还是90分的判断,是很个体化的。

辑一个最重要的技能,首先是价值的发现者。

这个“发现”,考验的就是编辑的判断力,也是每个编辑心中的价值天平。

编辑心中的这个尺度,是神圣而庄重的,甚至有些残酷,因为每部作品,其实都是公平的——但你要用自己未必公平的尺度,去分出他们的三六九等。

这就像高考一样,每个孩子其实都是一个有无限可能的个体,但你必须要创造出一个标准来,这个标准目前看是最公平、公正的——现阶段用的是一张试卷,公开来给这群孩子归类,分出一本、二本、三本。

每部作品无法像每个孩子一样是个鲜活的个体,但确实如同人的命运一样,每部作品只有一个命运。

编辑的判断力,就是用你的标准,去给他们打分。

辑的发掘判断的能力,取决的方面很多。比如,你要杂家、博学,要有强大的阅读量,这个阅读量要胜过一般大多数。同时也要对市场上的流行文化有足够的嗅觉。

表层就是对流行文化的吻合度,底层就是文学作品基本的审美情趣。

表层和底层都要有熟练掌握,才会让你的判断接近真实。

要澄清一点的是,一部小说是不是具备出版的基础,先抛开作品是不是达标,有很多之外的标准。

首先,篇幅问题,一部市面上主流的长篇小说,基本在12至30万字(注:WORD统计字数),在这个标准之外的作品,或者篇幅太短无法构成一本书,或者说太长,要做成两本以上。

其次,题材是不是敏感,有政治风险。众所周知,出版是有审查制度的,如果一部作品沾上一些政治问题、民族问题,会比较敏感棘手,出于安全考虑,可能首先这层就刷掉了。

还有的作品过于个人化,私密化,把自己非常个体的感受,强加给读者。

也有很多小说写法非常老套,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风格和审美上,读起来也会让人犯起尴尬症。

时间之河,不会逆流,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映照,所以,要创造与时俱进的作品。

了这些之外,才轮到拼才华的时候。

我在之前的专栏中,多次提到类型小说的特点和定义,我觉得具备价值的作品,首先要有类型商业文学的特点,起码讲清楚、明白了一个故事——先不管你的文字水平,要先把故事说的有始有终。

事实上,至少六七成以上的作品,就止步到这里了,也就是大多数故事还轮不到拼文学审美和描写技巧。

——注意,这里的要求,仅仅是讲明白一个故事,不管精彩还是乏味,首先,你要说清楚一个故事。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已经是很难的一个事情了。

其他方面,我觉得之前多次在专栏中提到,不在此一一展开。

学判断,说是客观、客观,其实无非还是个人主观。只是你这个个体,是否足够强大,是否能“代表先进文学审美生产力水平”。

你的个体越强大,这种判断越有价值。

文末点击:

关于出版的全部剧透

转载请注明:
约嗲社区
yuedia.com
我们的世情故事
http://yuedia.com/category/shiqing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