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理想化、人性、爱

《龙兴寺》摄影:冰千里

文|冰千里

最近没更文,是因为我除日常咨询外,忙着帮我小侄女筹措善款,短短一周筹集近15万元,还有很多好心人士正在陆续募捐和转发。

借本文向所有爱心人士致敬,您对苦难不袖手旁观,一定会在自己危难之际遇见爱,因为,爱相互依存。

01 懂得依赖别人,是想要被爱的基础

温尼科特有个重要人格理论:“真我”和“假我”。

“真我”是核心自我,是最深处人格,那里不仅有真实情结,更多的是不被意识觉察的体验,这样的体验往往是不愉悦的,糟糕的,引发的情绪往往是焦虑与恐惧。

这样的情绪让主体过于痛苦,于是发展出了“假我”,也就是日常交往中的你我他,就是现实这个人的性格以及行事风格。

“假我”启用了诸多防御,无论是低级别的还是高级别的,目的只有一个:对“真我”进行保护,不让脆弱的自己受到伤害。

其中有种防御是“假性独立”,这是我的说法,它主要表现有两点:“敏感自尊”和“依赖不能”,通俗理解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这样的人大量存在你周边,或许你就是这样的人,我认识一个人是这方面的典型,他生意并不好,却总身穿名牌,住宾馆必须星级,一点小事就请客吃饭,去高档酒店,而且贷款买豪车,说话高大上。

现实却债台高筑,信用卡透支,屡次被打入黑名单,他最怕的是别人说他不行,无论大事小情,即使是娱乐,若是别人说他不好,定会火冒三丈。

他从来不觉得自己需要别人帮助,遇到困难别人主动帮他,他会以为别人看不起他。

你会发现,在强大“假我”背后隐藏着脆弱的“真我”,它们对比如此明显,就好比强大的机器躯壳,严严实实包裹着一个幼小婴儿。

那个孩子不能碰,一碰,就碎。

敏感的自尊让这个孩子不能依赖他人,于是,他人际关系永远维持在一般水平,谁都无法靠近,即便是亲密关系,也并不踏实,外表有多强大,内心就有多卑微。

02在我看来,依赖是人与生俱来的。

从在妈妈子宫就存在,观察下小婴儿,不管是渴了饿了尿了哭了,都会有个“妈妈”的客体存在,是妈妈对婴儿恰到好处的照料,让孩子健康成长。

直到有一天,孩子逐渐把对妈妈的依赖内化为自己的力量,自然而然便开始分离,走向独立。

成人之后,也有足够能力处理内心焦虑以及外部挫折,他的“真我”和“假我”相离并不远,这是人格健康的必经之路。

不幸的是,足够好的妈妈并不多,这牵扯到“依恋理论”,我并不想展开论述,不够好的妈妈有很多表现形式,基本都在两个模式之间游走。

这两个模式是:疏远与融合,通俗理解就是忽视与溺爱。

忽视的母亲对婴儿正常需求视而不见,不管婴儿饿了渴了还是哭了,都不能及时满足(这样的母亲往往是抑郁的),或者断断续续不稳定。

那么母亲就被婴儿体验为“指望不上的妈妈”,久而久之,婴儿习得了这种养育模式,成人后便不会依赖他人。

而溺爱会变成控制,因为需求目标的混淆,妈妈用自己需求替代了孩子需求,而还冠以“爱”的名义,控制和捆绑势必导致两种结果:妥协与反抗。

妥协的孩子成人之后唯唯诺诺自卑,反抗的孩子往往变的敏感,对他人的照料和帮助,定义为控制和危险,更不感主动依赖他人。

以上,我简单陈述了“依赖”基本心理机制,当然,其过程极为复杂,也不能把人格随意贴上标签。

但有一点,不懂依赖的人,不懂爱。

过度依赖是控制,不敢依赖就是隔离,隔离无法和人产生交集,也就不会有稳定亲密关系,至少不那么深刻,只是蜻蜓点水泛泛之交。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当来访对治疗师完全没依赖感受,我认为治疗永远不会真的开始,更不会有效,特别是对亲密关系有困惑的来访。

解铃还需系铃人,关系还需关系医,你都不敢开始一段关系,如何体验关系中的爱恨纠缠?正所谓没有开始,便不会有结束,你们只是陌路、只是工作。

所以,依赖不可耻,不敢依赖才是懦弱,早年没办法对母亲彻底交付,就不会有以后的分离,因为在第一步,你已经摔到了。

而我身患白血病的小侄女只能依赖父母,父母只能依赖医生、亲朋好友,而作为密切亲属关系的我,也会依赖社会、依赖网络、依赖各位好心人。

这需要勇气,依赖意味着袒露自己,意味着需要被照料、被满足,敢于承认自己弱小,寻求帮助的人是懂得依赖的人,就有机会获得爱,正如这次筹款,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无私的爱。

我见过因为各种“怕”,又没钱看病,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怕别人说闲话,怕别人看不起,怕别人脸色、怕社会舆论等等。

其实他真正害怕的是“真我”的暴露,是自己承受不住的价值体系,这样的人价值感低,然后会用外在“形式”和“包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维系着敏感自恋。

03 设置一定让位于人性

这个话题我之前谈过,就在我刚刚和一位来访朋友结束咨询后,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欲望,咨询中,我们就我这次筹款进行了深入交谈,并分享了感受。

是的,在我决定写这篇 《我的小侄女得了白血病》时候,是有顾虑的,顾虑只有一点:关于自我的袒露。

婴儿被恰当照料后有种“全能感”,婴儿以为是自己魔力消除的焦虑(焦虑由外部需求引发),和现实妈妈照料无关。

3个月之后,全能感慢慢消失,在婴儿意识到是外部有人照料,才会活下去的时候,这时会呈现众多心理状态,其中一种是“把妈妈理想化”。

这依然是依赖期,不能忍受妈妈任何不好,任何不好都会被内化为毁灭性的。

当来访与咨询师建立了安全关系,在依赖阶段,就会理想化咨询师,而此时面临的问题是不能让理想化破灭。

而这一点,正是我纠结的,我的募捐文章呈现了我的无力,呈现了我的脆弱,呈现了我是需要被照料的,被广大爱心人士。

这会在不同程度上破坏理想化,自己依赖的咨询师居然也是普通人,他居然也有困惑和苦恼,也会有无力感。

像一个孩子觉得妈妈也有悲伤,遇见灾难也会害怕一样,他还有没有能力保护我呀,她还能不能依赖啊,即使孩子不表达,潜意识一定也会有这样的困惑。

而我最终决定这么做,而且转发了所有的群,是因为人性。

准确地说,是因为生命,一个小女孩的生命,在生死之间不要和我谈设置。

这超出了咨询范畴,超越了所有限定,超越了社会身份和职业,那一刻,我只是个人,一个纯粹的人,对我小侄女而言,我只是想救她性命的姑父。

当来访面临自杀你去和他谈潜意识,当你小来访摔倒你去和他讨论摔倒的意义,是的,你遵守了设置,但违反了人性,更不要和我讨论什么是真实。

我所有来访此刻和所有好心人一样,帮忙转发并献出爱心,在那一刻,我需要他们,我依赖他们,就像在咨询中他对我的依赖。

像妈妈劳累了一天,孩子给妈妈端杯热水,那时,妈妈需要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这杯水,而是一份爱,没有爱,你无权谈人性。

04感恩

本次募捐让我很多感慨,除了同学亲朋好友,太多太多不认识的人慷慨解囊,并发动自己资源献出爱心,很多人帮忙出主意,包括医院选择、报销问题、服药选择、各种偏方、心理呵护,也有人发动大学生、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工进行爱心捐赠。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大爱,正是相互依赖让我们相互依存,因为依存,我们的心才在一起。

在你危难之际,我一定伸出援助之手,我也深信,小侄女长大之后,一定会将爱延续。

我是冰千里,心理咨询师,你可以关注我两个文集:《让写作通往疗愈》、《心理咨询的那些事儿》

转载请注明:约嗲社区 yuedia.com 我们的爱情  http://yuedia.com/category/aiqing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