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山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搞红色收藏。

3月6日上午,艳阳高照,但有风。

骑着一辆半旧的电动车,南阳市民杨连山边走边打听,他有些不好意思:“年前我来过一次了,可是记不住是哪一家了!”

杨连山前一天已经和南阳市陈铁岗社区居民王翠萍约好,要到她家核实关于亲属外出当兵未归的一些细节。虽然提前电话联系过了,但一踏进南阳市卧龙区武侯街道办事处陈铁岗社区,杨连山还是迷茫了。在敲错了两次门之后,终于找到了王翠萍的家。

王翠萍说,她娘家是镇平县侯集乡马券王大队人,小时候就知道一个叔叔十七八岁就外出当兵了,至今已经60多年过去,没有一点音信,春节前在电视上看到杨连山寻找烈士家属的消息,就让儿子给他打了一个电话,看看能否找到自家的这个叔叔的消息。

王翠萍所述的情况,和杨连山掌握的烈士王清生的资料十分接近,但是老人说她叔叔的名字是王连生,名字有出入。在特殊年代,烈士外出当兵时,由于种种原因,名字也会被弄错。到底是不是一个人,他有些拿不准。

看着老人急切的眼神,杨连山安慰她说,基本的情况都吻合,但是名字却不对,建议她抽空回娘家一趟,找找村里的老人再核实一下,最好能找一些家谱之类的对照一下,能确认最好,不能弄错了。

交谈半个多小时后,杨连山告别王翠萍老人,骑上电动车返回了。

四年来,这样的走访,他经历太多次了。

3月25日,杨连山打来电话告诉记者,经过反复比对,他最终确认烈士王清生就是王翠萍的叔叔王连生。

一次意外的发现

出生于1962年的杨连山,是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薛庄村人,现在的身份是南阳市十四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

杨连山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搞红色收藏。

3月6日上午,记者走进了他位于南阳市一个小区的家中,并不宽敞的客厅、卧室,甚至阳台上都堆满了收藏的旧书。

爱好藏书并不罕见,而当他坐在有些简陋的客厅中,讲起在旧书摊淘书时的一次意外发现时,这个已经51岁的中年男人竟充满了激动。

时间追溯到2009年1月6日,一个晴朗的日子,杨连山在卖旧书人家里淘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文件夹,里面装有8份1951年解放军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贺龙、政委邓小平签发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俗称烈士证)。每份证明书上都有革命先烈的牺牲时间和地点。证书显示,8名烈士均为男性,籍贯均为南阳县。

“惊讶的是,时间过去了58年,而这8份烈士证,却没有送达烈士亲人手中;但同时,我幸运地淘到的这些烈士证,非常有文献价值,它们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的见证,是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见证,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杨连山说,当时用手抚摸着这些烈士证,心情有些沉重。

这些烈士证是1951年签发的,已过去58年了。作为一个藏书爱好者,他下意识地感觉这些烈士证意义重大。于是把这些证书以不菲的价格买了下来。

买回来的路上,杨连山的内心被这些珍贵的“文物”带来的惊喜充盈着,他把烈士证拿在手中,翻阅着有些泛黄的证书,一遍遍在内心想象着充满硝烟的战场上,烈士们那鲜活的形象。

回到家中,杨连山立刻向妻子和女儿展示自己淘回来的“成果”。

一家三口挤在不大的客厅中,杨连山一张一张地展示给她们看,并根据自己的分析给她们讲述这些烈士证的珍贵之处,看着看着,妻子和女儿也激动起来。

这些烈士证一共三联,一联军队发证时撕下来存根保留了,还剩两联,这一联是让地方政府的民政部门保留的,但现在还连成一个整体,说明烈士证没有发到烈士后代手中。

正在南阳一所大学读书的女儿杨子,虽是一个女孩子,却对革命战争题材的影视很感兴趣。她经常看的电视节目是央视七套的防务新观察,她还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影。当时她刚刚看了正在热播的电影大片《集结号》,电影中的主人公谷子地的英雄军人形象深深打动了女儿,在父亲给她们展示烈士证的时候,她突然说了一句话:“为什么不把它们送回家呢?”

妻子梁金丽也赞成女儿的想法。她说,咱们应该赶快寻找这些烈士的亲人,把烈士证送到亲人的手中,让他们知道烈士的归宿。

“我的讲解被打断了,她们的提议是我没有想到的。”杨连山谈起这段经历,很是感激妻子和女儿,正是她们的提醒,他才把这些原本认为只是藏品的烈士证,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些烈士证在我手上只是藏品而已,如果把它们送到烈士亲属的手中,那就是一个生命回家了,就是一份亲情回归了。”

令这一家人惊喜的是,时隔不久,杨连山再次在那个卖旧书的人家里发现了另外6份烈士证,他毫不犹豫地买下。这样杨连山手头上的烈士证已有14份。

为烈士找家

14份烈士证在经历了58年的飘零后,转到了杨连山的手中,而这一次,它们作为藏品的“命运”被改变了。

一家人“志同道合”,要为这些烈士证“寻家”的想法很快成了行动。

杨连山开始对每份烈士证上的基本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根据烈士证上的内容,写出烈士证简介,并对烈士证上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如烈士生前的部队番号、性别、姓名、职务、年龄、籍贯等信息,制成革命英烈名录。

妻子着手收集资料,查阅了南阳县地名志、《南阳县志》等文史资料。

在整理过程中,杨连山发现,当年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曾反复调查、寻找,因为烈士证背后都做了各种标记。但由于姓名不对(原因可能是烈士本人不识字,入伍时登记人员使用了谐音字)、地址不详(原因可能是烈士为了家属的安全而没有填写真实地址)、资料不全、战争时期部队番号多次变化和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变更、村庄迁移等原因,致使这14份烈士证一直未能送到烈士亲属的手中。

之前,杨连山在南阳一所中学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的工作,平时生活很悠闲,没事就去旧书摊淘书,而着手寻找烈士亲属后,他几乎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这件事情上面。

杨连山按照烈士证上提供的烈士籍贯开始调查寻找。还通过多种形式查访,发动亲朋好友调查打听、打电话询问;在新浪网上开了为烈士找家的博客,把烈士名录登录在博客上,尽可能提供详细的信息,寻找烈士的亲人;南阳吧等网站发帖扩大寻找范围等。

寻找过程,困难一个接一个出现。证书提到的烈士原籍“南阳县”,早在1994年南阳撤地设市时,就被分割划入了宛城区和卧龙区,好多村庄的名字也几经变化。不少烈士的信息相当模糊,大多只写了南阳县人。这么多年过去了,烈士家属有的搬迁,有的故去。这些都使寻亲犹如大海捞针。

杨连山利用节假日,带上简单的午饭和开水,骑着自行车,到原南阳县周边村庄进行寻访。甚至骑车到社旗、邓州等地的偏远乡村去调查。

“累了,放好自行车在路边歇歇;渴了,喝几口自带的凉白开;饿了,打开妻子为我准备的饭盒,匆匆吃上几口。”杨连山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寻访的不易。

爱的接力

直到2009年8月初,已经折腾了半年多时间,寻找烈士亲属却没有一点进展,这下杨连山有些困惑了。

这次又是妻子和女儿提醒了杨连山。她们说,可以借助媒体的力量来寻找。这句话再次提醒了他,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替烈士寻“家”,应该是全社会的责任。

于是,拿着这些烈士证,他们走进了南阳晚报社的大门。果然,这个举动感动了报社的记者。

2009年8月4日,《南阳晚报》在头版刊登了题为《我们一起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的导读,并在第6版刊登了题为《旧书中发现八份南阳籍烈士牺牲证明书,建国六十周年的日子马上到了,杨连山和女儿联手本报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的报道。

报道发出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随后,省内多家媒体对杨连山进行了采访。

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也纷纷行动起来,了解情况,提供线索,介绍背景资料;南阳一些大型超市在卖场内,每天定时用喇叭宣读为烈士找家的信息;南阳市卧龙区和宛城区的民政部门也行动起来,发动各乡镇民政所的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仔细摸排。

2009年8月6日,爱好文学的杨连山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这个变化:“从此,为寻找烈士亲属的工作出现了转机,这是一场爱的接力,爱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了。”

报道发出后的第四天,一个读者的电话使寻找真正有了突破。

2009年8月7日上午9时许,杨连山接到了一个电话,南阳市高新区七里园乡居民赵永泉看了报道后,认为其中的一个烈士赵明山应该是他的亲大伯。

当天,杨连山骑上自行车赶到了赵永泉的家中。

今年69岁的赵永泉祖籍南阳高新区岗王庄苗庄,其父亲名叫赵昆山。很小的时候,赵永泉就经常听到父母念叨大伯赵明山的事。“大概1945年,大伯忽然走了,有人说去当解放军了,有人说死了,一直到现在仍杳无音讯,父母在世时经常提起他,说早晚大伯都会回来的!”赵永泉的父亲30多岁时生病去世,去世前,念念不忘的还是胞兄赵明山。几十年过去了,赵永泉家人没有忘记赵明山。逢年过节,赵永泉的母亲都要在饭桌上为赵明山摆放一份碗筷,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通过各种线索和细节的认定,杨连山确认,烈士证上的赵明山就是赵永泉的大伯。

那一刻,感性的杨连山激动万分,泪如泉涌。7个多月的坚持终于有了结果。

2009年8月8日上午11时,杨连山在当地媒体的见证下,将赵明山烈士的《革命军人牺牲证明书》交给了他的侄子赵永泉。

悲喜交加的赵永泉双手接过烈士证,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扑通一声,跪在母亲的遗像前嚎啕大哭着说:“妈,大伯找到了!58年了,我大伯终于回家了。您的心愿实现了,您可以瞑目了。”

当天中午,赵永泉和姐姐来到自家的祖坟前,将这一消息禀告已作古的亲人。

看着悲喜交加的赵永泉,杨连山心中五味杂陈。

在媒体的帮助下,寻找烈士家属似乎明朗了很多。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陆续寻找到了齐华针、单华荣、张文武三位烈士的亲属。加上找到的王清生烈士的家属,目前杨连山已找到5位烈士的亲属。

这些烈士亲属,之前都不知道亲人当年去干啥了,当把时隔半个多世纪的烈士证,递交到他们手中,他们悲喜交加,热泪盈眶,

在内乡县赤眉镇齐营村,烈士齐华针的女儿齐伍云家,当杨连山将烈士证双手递给烈士女婿李菊令后,同行的其他爱心人士发现烈士后代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而李菊令的孙女李平刚刚考上大学,正为每年7800元的学费发愁。经过众人的努力,给孩子争取了一个救助贫困大学生指标,解决了1万元的学费。

找到的其他几位烈士亲属,只要生活困难的,当地民政部门都会为其纳入低保,以此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也有一些爱心人士看到烈士后代的生活困境,会给他们捐款或者提供帮助。

杨连山说,当看到烈士后代眼中的泪水时,“我已知道爱在这个季节盛开了”。

“三代人的梦圆了”

在去见烈士赵明山的亲人赵永兰之前,记者有些忐忑。让一个71岁的老人追忆她父亲牺牲的故事,无论对讲述者,还是对倾听者来说,都是一件很折磨人的事情。

2013年3月6日上午,阳光很好。

当记者踏进南阳市高新区七里园乡那个标着335号院子的时候,赵永兰老人很热情地和记者打了招呼。她健朗的身板和精神奕奕的神态,让记者心中的疑虑消除了一些。

由于此前电话已经沟通过,老人很明白记者此行的目的。于是,一番简短的寒暄,老人主动开始讲起她和父亲的故事。

赵永兰是赵永泉的姐姐,但却是烈士赵明山的亲女儿。父亲当兵走时她才3岁,那个时候家中穷,只有一间破草房,缺吃少穿,特别是父亲一走就没有了音信,没办法,母亲只好将她送给叔叔当闺女。

父亲一走多年没有消息,爷爷奶奶、母亲日夜牵挂,一家人想起来就哭。赵永兰说,后来,爷奶相继去世,2009年母亲也去世了,但是临终前,他们都嘱咐孩子们要找到父亲。

没想到,时隔58年,为烈士寻家的活动让他们尘封了多年夙愿得以实现,顺利找到了父亲的烈士证。

在赵永兰家中,老人将父亲的烈士证装裱在一个相框中,摆在客厅的正中间。足以看出老人对这份证书的珍惜。

“见到父亲的烈士证的时候,心再次被扯开了,但是三代人的梦却圆了!”赵永兰这样描述父亲烈士证送回时的心情。

永不停步

从2009年开始为烈士寻“家”,已过去4年时间,杨连山的生活和工作也发生了改变。

学校得知他所做的事情后,很支持他,从教学一线调到了学校的教研室,负责档案整理、校报编辑等事情,方便他随时可以外出寻找烈士。而各级文明办、宣传部、教育局等部门组织活动也会邀请他去参加。

在他装订成册的《连山日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自己的介绍:本人不吸烟,不喝酒,不喝茶,不打麻将,不斗地主,不乱跑,不乱花钱。言谈上笨嘴拙舌,谨言慎语;行为上谨小慎微,安分守己。唯嗜书如命,如醉如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自嘲是个书呆子。闲暇之时,常常串街走巷,出入于废品站之中,来往于藏书人之家,以得到自己喜爱的旧书而自慰。淘到自己喜爱的书,饭都多吃两碗。

杨连山除了爱好创作之外,还是南阳市红学研究会的会员。

记者返回郑州后,在邮箱里看到了杨连山发给记者的一封信,里面记述了他对送烈士回“家”的一些感想。他说,四年来,累也好,苦也好,他总觉得这不算啥,他不图名,也不求利,只想着这些烈士,他们为了建立新中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他们的英魂在流浪。这是一件让我们后人于心不安的事。新中国建立60多年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与我们渐行渐远,但有不少人还在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创伤。所以,为烈士找家,是时代的良心。所以,为烈士找家,他不会停步……{9}8

九位烈士尚未回“家”

杨连山仍在奔波

由于年代久远、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杨连山手头上的14份烈士证中,已有5份经确认交还给烈士家属。目前,杨连山仍在奔波寻访余下的9位烈士的亲人。这9位烈士资料如下:

王春法,南阳县人,1945年9月参军,15军44师131团炮连战士,1947年7月牺牲,时年25岁,牺牲地点木栾店。

任守连,南阳县人,9纵27旅79团战士,牺牲地点安徽宿县南周成庄村。

张文武,南阳县五区李老庄人,1948年11月参军,13纵38旅战士,1948年12月在赵家山战斗中牺牲,时年38岁。

平玉山,南阳县五区房庄人,6纵16旅46团战士,1947年5月在安阳汤阴战斗中牺牲,时年17岁。

马福才,南阳县人,1937年参军,冀南军区青年纵队2连战士,1938年4月长乐村战斗中牺牲。

路占阳,南阳县人,6纵队17旅50团3连副班长,1947年12月11日双柳战斗中牺牲,时年25岁。

方长如,南阳县人,第4兵团第13军第39师第115团战士,1949年4月渡江战役中牺牲。

丁炳福,南阳县人,1947年参军,第4纵队豫西分区南阳地方武装部队战士,1948年河南省镇平县桐柏庙战斗中牺牲,时年18岁。

徐培进,南阳县人,16军47师139团战士,1949年北赣铁路战斗中牺牲

转载请注明:
约嗲社区
yuedia.com
我们的世情故事
http://yuedia.com/category/shiqing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