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做个计较的人又怎样?
昨晚看了《奇葩说》第13期,这期的辩题是:伴侣在婚姻中开小差儿,要不要容忍?在这里我想先把“开小差儿”放在一旁,因为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后面这个词,容忍。在节目的最后康永哥讲了这样一番话真的深深扎到了我,他说:“我看到好多文人的房间挂着“难得糊涂”这四个字,然后我看到网络上好多人说’认真就输了’这五个字。我看到好多婆婆对她们的媳妇说,进了婚姻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我全部都不喜欢这些态度。”
一
我们从小就被周围所有的人教育说,要对身边的人和事情做到宽容豁达,计较不是好的词汇,更不是一个好的习惯和品质。”妹妹还小,你要让着她。”“同学之间要懂得谦让。”“这些小事就不要计较了。”“你就迁就迁就她吧。”“不要太较真了,计较那么多干嘛呀。”在我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存在着这样被灌输的认知:用大度来形容一个人,大家会觉得这个人有宽广的心胸;而用计较来形容一个人,就会认为这个人的心胸狭窄,不值得交往。
可是“计较”原是个中性词汇,亦作“计校”,指计算、比较;争辩、争论等。可是当它的某些理解与我们一直以来所推崇的宽容隐忍的文化信条背道而驰的时候,则渐渐被赋予了过多的强烈的感情色彩。我们甚至强制的扭曲了它原本的含义,把它诠释成了一个具有形容词性词性的贬义词。而“容忍”这个词就更加微妙了,“容纳、忍耐”,前者还算是个褒义词,可是后者就有些意味不明了。如若容纳背后还需忍耐,那就恰恰说明了从根本上从未被接纳,仍旧是被排斥在外。
二
而我自己就是在这样传统的家庭里长大的,“吃点亏没什么的,吃亏是福。”“哎呀,计较那个干什么…”“不用在意…”“不要跟我计较了,…”,细想开来,这些话好似在我的生活中至今仍频繁地出现。这种凡事没有必要计较,需要容忍的生活态度,已经成为家里的信条。可是这些容忍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呢?
前不久,姑妈去参加亲戚的婚礼,原本是作为客人去的她,莫名其妙被当成了免费劳动力不说。曾经的欠的钱不仅只字不提更是心安理得当做没有发生过,我问姑妈为什么不借这次机会解决一下这件事情呢?可是她又把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搬了出来:大家都是亲戚,计较这么多干嘛呀,况且这么多年过去了。说实话,当时的回答让我有点情绪。一句不计较和一个自以为是的容忍,就可以把欠债还钱这件天经地义的事掩盖得严严实实吗?那当所有原则都可以为不计较和要容忍让步的时候,我们又能留给自己和其他人些什么呢?那个真实的我们又能躲到哪里去呢?
但又不得不承认,我自己同样也是这个信条的受害者,不懂计较导致我也不懂得去拒绝,即使再不愿意也不自觉会强迫自己去容忍,直到容忍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往往是违心地答应,逼自己去履行,不甘心的牺牲了自己的意愿和生活,看似维系了原本想要保住的关系,却反而消磨了自己的耐心。我身边就有个特别爱求助的朋友,无论大事小事都喜欢在自行解决之前先求助别人,而不懂得拒绝的我,就这样成为了她的固定有求必应。纵然自己再不情愿也会压缩自己的时间去帮她处理好问题,这不仅仅让我的心情会变得烦躁起来,更让我有意无意地会想要避开她。看似我在不断容忍这位朋友的习以为常,其实也在容忍自己一直以来的容忍。可事实证明,所有勉强自己的行为,都是要失败的,或早或晚都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三
如若说中国人极懂得中庸之道,那么德国人可以算作出了名爱计较的了。在德国的三年留学生活,让我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准时是对于极度注重时间观念的德国人来说是衡量一个人值不值得往来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德国如果不能适应他们严格的时间观念就基本上寸步难行了。无论什么地方,不管是地铁还是公交都会有详细准确的列车时刻表。每次只要按照时间表出行就可以了,很是方便,很少会出现在公交车站不知要等多久车才会来的状况。这难道不是计较的好处吗?
人是社会性的物种,尤其是中国更是个人情社会。德国人当然也讲究人情,但是他们更加推崇契约精神,甚至是有时到了较真的地步。曾经家里有个来自德国的租客,第一次和他续签合同的时候姑姑差点因为一件小事被他折磨疯掉。因为合同上租约时间,仅仅差一天,这位德国租客便和她争论了整整一个晚上。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个德国人太教条、太较真了,多一天少一天又能有多少所谓呢?可是不知为何,我莫名有些羡慕德国人身上这种有点近乎于严苛的较真精神的。正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乏这种计较的精神,所以在原则之外可以有更多余地存在,可以心安理得的给自己也给别人机会越过底线。正因为我们的容忍,让那些随意插队的人觉得插队是件无所谓且利己的事情,正因为我们的容忍,让那些忍受着家暴的家庭最终只能走向悲剧…正是我们这种容忍和自以为是的大度,一步步退让出自己的底线来任人肆意践踏,然而当退到无路可退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极限,当容忍越过极限的时候,要么防线崩溃,要么就断尾求生了吧。
四
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习惯性去容忍呢?正如康永哥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文化过度推崇容忍这件事情,那是我们的懒惰”。“懒得跟你计较”这句话我想应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说过吧,不跟别人计较,不是因为被说服了,不是因为大度,而是因为懒。既然我们懒得耗费精力和时间去计较,那就只能容忍好了。可是当容忍慢慢成了习惯之后,我们又会对什么事情是在意的呢?
在节目中,康永哥说,“我们的文化那么推崇容忍、宽容、包容、智慧,最后每个人都活成了一个大佛。我们对容忍的过度推崇,使得我们对好多事情变冷淡。什么叫做容忍?就是,装没事让它过去。你知道那个代价是什么?你装一次没有事,它会过去。你就更提不起劲找茬。你就会想说,我上一次不都忍过去了吗?这次有上一次严重吗?没有啊。那这次干嘛不就再让它过去呢。你让一件事情过去三次,你就再也没有兴趣去追究它了。容忍不是最高境界,容忍会导致我们不在意,不在意会使我们失去活着的滋味。”
近几年“佛系”这一词很是火爆,我在百度百科查到它的解释是:该词的含义是一种有目的地放下的生活态度。它渐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这个词的本义是呼吁人们可以遇事淡定,有自己的信仰,在前行的路上持有态度,摆脱各种矛盾焦虑,成为快乐的人。它所追求的并非推崇容忍,反而是要学会放下保持平常心却也不能丢弃掉计较。
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随着在网络上广泛的传播和使用,“佛系”这个词开始偏离了它的初衷。更出现了所谓的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就单单这三个词,就已经和“佛系”的意义背道而驰了。戳破伪装赤条条展现出来的核心却是很多对于“佛系”的曲解。放下不代表自己没有想法,不代表什么都可以,不代表什么都没关系。“都行、可以、没关系”事实上皆是容忍带来的冷淡和漠然,是已经提不起劲去争辩的自暴自弃而已。而由这种所谓的“佛系”引申出来的如“佛系买家”“佛系职员”“佛系恋人”等词,可想而知也并非真如人们所以为的那么富有正能量和积极意义。
“佛系买家:在网上购物时,不和卖家较劲,对购买的东西保持很淡定的心态,即使东西不好也不急躁,大不了扔了以后不再这家买就是了。
佛系职员:对工作丧失热情,前已无通路,后不见归途。索性放下执念,不悲不喜,不怒不嗔。
佛系恋人:两个人在一起待着舒服就凑合着过了,被伤害了也懒得一哭二闹三上吊。”(来自百度百科)
这些披着“佛系”外衣的消极的生活态度其实都是对自己懒惰的容忍和妥协。看看上面对这些词的释义,“大不了…”“索性”“凑合着”“懒得”,从这些词中我并没有看到标榜的放下,反而有一种“破罐子破摔,就这样吧”的味道。“佛系”经常被那些因容忍而放弃对生活有所追求和探索的人所滥用,他们终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精美而又富有禅意的包装,而事实上芯里也只是虚无和对生活消极的态度。
当然,只要生存在社会的群体中,就需要有容忍,这是无可避免的。生活所迫也好,人情所逼也好,因为爱或者其他种种原因也罢。但,容忍终需有度,我们已经把容忍这个词高举到神坛之上太久了,是时候稍稍放低它,把丢弃已久的计较捡起来了。尝试做一个计较的人又有什么不好呢?
转载请注明:约嗲社区 yuedia.com 我们的世情故事 http://yuedia.com/category/sh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