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 手指 看出心脏疾病
中医的「心」观念
中医称心为「君主之官」也说「心藏神」,认为心脏不只是推行血液和心气的重要脏器,也如同大脑,负责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等。所以中医在面对睡眠不佳的患者,会借由「养心安神」的方式来治疗。简单来说,中医的「心」观念,认为心既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也涵盖一部分的大脑功能。
同时中医认为心气主管全身的血液,而汗液是从津液所化生,津液也为血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有所谓「血汗同源」的说法,指汗液跟血液是从同一个源头所衍生而来,所以临床上有些自汗或盗汗的病症,会透过调整心气来进行治疗。另外,看舌头也可以用来观察中医的「心」是否有些病症的表现,中医认为「心开窍于舌(注: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解释心脏病在舌相上的表现。)」「舌为心之苗」,所以心的病症与舌的变化有较为密切的关係。心火旺时可以看到舌头红,尤其是舌尖最明显,也容易有口舌生疮的情形。
中医如何视诊出心脏问题?
中医认为,一个人的疾病状况,可以透过望、闻、问、切四诊来判断。望诊是指观看这个人的气色、脸色、精神状况、高矮胖瘦、舌象变化等;闻诊是指聆听对方说话的音量大小、语调高低、痰音清浊等和鼻嗅口腔、汗液、痰涕、大小二便等的气味;问诊是指询问身心灵有哪些不适症状;切诊是指医者触摸肌肤来观察肢体温度、有无水肿或是借由把脉来了解人体的气血阴阳变化,最后透过「四诊合参」来诊断是否有相关疾病。
● 从「手指」看出心脏疾病
不少民俗判断法都认为指甲的状态跟心脏有关。事实上西医临床上也发现到,心脏衰竭病患通常会出现杵状指,意即手指或足趾末端增生、肥厚,呈现杵状般膨大,就如同鼓棒末端。杵状指的特徵是末端指(趾)节明显增宽增厚,指(趾)甲从根部到末端呈拱形隆起,使得指(趾)端背面的皮肤与指(趾)甲构成的基底角等于或大于180度,常见于心脏衰竭或是肺气肿患者。
发生杵状指的原因,是因为肢体末端缺氧,让细胞认为生存受到威胁,所以造成局部组织增生。这些组织增生时会压迫到原有的手指外观,导致形成捣杵状,并因此而命名之。
● 从「舌头」的颜色看出心脏问题
传统中医认为:「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也就是说心与血脉相连,心气可以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所以透过脉象可以判断心气的强弱。其华在面的意思是,心气运行血脉的功能,除了可透过脉象了解外,还可透过脸部的色泽反应出来。开窍于舌是指心气的表现,跟舌头的色泽、味觉、舌体运动、语言有关。而且心与汗液的生成排泄有关,不正常的出汗,也跟心脏的强弱有很大的关係,因为汗是津液所衍生出来的产物,跟血液属于同一个来源。
● 从「脸和手掌」颜色看出心脏问题
观察面色、掌肤状况也能了解心脏的状态。一般来说,如果脸色是红润光泽,掌心有淡淡的红晕,还有温热感,那代表心血充足,心脏没有问题;但如果脸色惨白、没有光泽,掌心也是苍白、发凉,就代表心血亏虚,心血管功能不佳;有些人则会出现满面红光,像是喝醉酒一样,掌心的温度偏高发烫,代表肝胆相火亢盛,这样的情况最常出现在高血压或更年期的病患。
● 从「眼神」看出心脏问题
此外,心也负责神志,所以可透过观察眼神,看出心气的强弱。所谓的炯炯有神,指的是黑色瞳孔里微微散发光彩,含蓄不露,肾水之中蕴含心火,呈现水火交融的徵象,代表心气旺盛。若是目光黯淡、过度发散、眼神飘忽不定则代表心气不足、心气耗散或是心气不定,临床上常见于长期失眠、恐慌症、忧郁症、脑部损伤的患者。
▇ 贴心脑力补给站/心开窍于舌
《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指出:「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认为心主血脉,与全身的血液生化有关,舌头乃身体血液最充沛的器官之一且便于观察,所以中医师常会透过诊察舌象来评估人体血液是否充足。此外,中医认为心藏神,与大脑精神活动有关,舌头为人体最灵活的骨骼肌,必须透过许多神经纤维支配,方能完成複杂的吞嚥及语音活动,因此才有「心开窍于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