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我不看个节目竟然还被你鄙视了
道不同,自在行
看多了各种综艺真人秀的追追追跑跑跑吃吃吃买买买,多少有点儿疲劳,所以最近我相当安静。没想到,一个不留神竟被拖下了战局。
昨天,我有点儿生气,确切地说是有点儿无语。因为一个节目,我在群里跟人怼起来了。
事情的起因是,有个人安利了演员的XX这个节目,说实话,我真没看。用他的原话讲,“这真是个难得的好节目啊。导师演员都真实得很,演技炸裂,太给力了,咱们国家就缺这样的良心综艺……。”那么一大段,字字句句都是溢美之词。
我刚开始只是好奇,随口问了他一句,“你看了多少啊,就给这么高的评价”。
他回答,“两期”。
“哦,只两期也太武断了,一个节目或者一个作品,还是要经过长时间检验的,看完了再说吧”。
这话,我说的有毛病吗?没有吧。可是不知道对面怎么就炸了,“你看了没?你要是看了就应该跟我一样的看法。你要是没看,就别瞎反驳”。
真是莫名其妙,我一股脑回过去,“我怎么瞎反驳了?哦,没看个综艺节目,我还不能发言了”?
“不然呢,对自己的国家的节目不支持,天天泡在韩剧里,真是好意思”!
“你可真搞笑,你哪只眼睛看到我追韩剧了,再说,我看什么关你什么事儿”?
“那当然,我看的是艺术,你玩的是泡沫”。
“简直不可理喻”!我一气之下退出来了。
回到家,坐在沙发上半天,我实在是想不通。他为什么平白无故地跟我急眼了,说我看韩剧,明明我都不看电视剧啊。再说了,看韩剧很丢人吗?
我翻开他的朋友圈,找到了他不久前的动态,有一张表,说白了就是专业链条。我发给你们看看,金融 >法学> 医学 > 工科 > 理科 > 社科> 文科> 历史>艺术。看他后面还放了张一个人站在金字塔的塔尖,大笑着的卡通照片。我大概知道他学习什么专业了。而他,估计看到我点赞了几天前群里《1988》的演员合照。见鬼,只是为逝者祈愿,举手之劳而已,怎么就直接给我扣了帽子?估计他在屏幕后面,一斤白眼,八两嗤鼻送我了吧。
怎么样,这个在你们的大学或者工作圈,有没有很眼熟?这就是曾经刷爆新闻的鄙视链啊。我就是没看一个娱乐节目,就失去了话语权,更没有了认同感。
查字典,“鄙视链”这个词最早见于地域歧视。比如最最著名的,港台人歧视大陆客,北上广歧视外地人,全国歧视河南人更是家喻户晓。这些或多或少就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印象。我记得在电影《十二公民》里,有个河南保安,被旁边人怼得很是心酸。但凡是个涉及地域歧视的话题,河南人几乎每次都是躺着中枪,跑不了。
我真是搞不懂,河南人到底哪儿招你惹你了,这么不受待见?除此以外,北京人的傲、上海人的娇、东北人的彪,无一不是被硬生生地贴上了鲜明的标签。看似同饮一江水,嘴说同一语的人群,泾渭分明地划出了界限,互相看不对眼。
知乎上有一个特别精准的解释,“在鄙视已经变得公然、无畏、无所顾忌的当下,似乎不鄙视无以证明自己的优秀、高端与成功。你鄙视我,我鄙视他,鄙视食物链将消弭的等级制度再次建构成形”。
真是太好笑了!
追剧圈,英剧>美剧>日剧>韩剧>港剧>台剧>内地剧>泰剧,吓死了,还好我很少看剧。
足球联赛圈,西甲>英超>德甲>意甲>法甲>中超>中甲,还好我只看篮球。
电影圈,冷门国家文艺片>欧洲文艺片>日韩台小清新片>老港台片>好莱坞大片>内地片,聪明如我,什么电影都能接受。
音乐圈,古典>电音>摇滚>民谣>说唱>EDM>流行>古风>网络歌曲>喊麦,真是不容易,我的歌曲库包罗万象。
除了这些,还有更奇葩的呢。
小外甥暑假报名学了游泳,开学了好几个朋友都不理他了。一问原因,班里有个学钢琴的小姑娘,经常有表演机会,领导观摩会奖励。跟她在一起风光,所以很多人去追着她做朋友了。小外甥跟我一样委屈。我不死心,专门去研究一下,原来课外兴趣班也中招了,高尔夫>钢琴>烘焙>画画>围棋>游泳。这跟看《倒霉熊》的不跟看《喜羊羊》的一起玩儿,有什么差别吗?
我倒想问问那些家长,你自己听得懂那动画片原音吗?你家小朋友说两句英语就成精英宝贝了?你家学个钢琴就高雅了,就算中产阶级以上,就看不起那些玩儿泥巴的了?
给我滚一边儿去!
你个从小吃白面馒头长大的人,现在吃了几口面包就忘了筷子怎么使的?你个从小,阿伯呲嘚和ABCD总是分不清的人,取了个英文名你就忘记自己姓什么?谁给你的勇气嘲笑自己的过去和同胞?你鄙视的那些,曾经不都是你走过、路过的吗?
我承认,我很少看电视剧,我记得我上一部追的还是《琅琊榜》呢,是几年前的了。可我也从来没有说不支持国产剧,转身去看别国的剧啊。看什么难道不是自己的自由选择吗?退一万步说,我就算看韩剧了,你又能怎样?你鄙视我,我就会屈服换成你看的,还是你想联合人民群众把我审判了!
你不过看了个电视节目,娱乐身心而已。你管别人喜不喜欢,你自己嗨就够了。 非拉着所有人都入坑是什么意思,节目组给你打钱了?
我不知道,是否每个人心中都有进行自我认同的“标准”,我有。因为没有“标准”就无所谓“认同”。但是如果你缺乏对自身的“认同”,就会陡然失去“安全感”,从而期待去外界寻找,以此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而这多半是自欺欺人。
想起《小时代》里的顾里说,“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一出内环就过敏”。这句话,一度让我以为郭敬明的小说是有深入观察生活的。谁知我去了北京才发现,装什么装!不就是在一条路上嘛,把这条路分成两边,为了顺行和逆行的方便,所以一个叫内一个叫外而已。内环外环毫无差别。
唉,你鄙视我没关系,我怕的是有一天,你会狠狠地鄙视你自己的。
我就是不看演员的XX,继续码字去喽。 (2017.11.09虞七七)
转载请注明:
约嗲社区
yuedia.com
我们的世情故事
http://yuedia.com/category/sh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