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活,也要像一支队伍
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这句话出自刘瑜《送你一颗子弹》,近期来火爆了朋友圈。细细品味,是啊,这是何等的洒脱与乐观;又或者说,这又是何等的无奈与孤独。
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无奈。是的,也正如顾城的《避免》:
你不愿意种花,你说,我不愿看见它一点点凋落。是的,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就是另一种说法。
人活在世上,我们无法选择的事物有太多,无法操控的事物也太多。我们不说让世界变成我们想要的模样,就连让我们自己的生活变成我们自己想要的样子,都太难。
所以,人的本性趋利避害就让我们有了逃脱的这种行为。
或许很多人会说,世界那么大,人又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要一个人去面对,去生活。是,找一个人一起共同生活,会给我们缓解许多生活的不适。可是,找到这个对的人、合适的人、能和你共度余生的人又何其不易。所以,我们生活不打算靠别人,我们自己一个人生活,也要像一支队伍!
民国时期,有人说,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有伟人、有英雄,有出生入死的兄弟、有相濡以沫的夫妻,有被后人长久流传的佳话……也有人说,那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有被中国长久以来的陋习残害的女性,有被战火纷飞弄的妻离子散的家庭,也有不被是人认可的女性,想同男性一样上学堂、做生意、做文化从来都是被看轻……
可那时候,就有这样一位女子,在女性地位如此矛盾的时期,将自己一个人变成了一支队伍,她叫吕碧城。
她是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女子教育的先驱,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主义者,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并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的民国奇才女。
她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20世纪头一二十年间,中国文坛、女界以至整个社交界,曾有过“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一大景观。
吕碧城年幼一番坎坷:少年失怙,家产被夺,夫家退婚,寄人篱下,母妹服毒。吕碧城9岁议婚于同邑汪氏,10岁订婚,1895年吕碧城12岁(一说13岁)时,吕父光绪进士吕凤歧去世,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由于吕家一门生四女,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巧取豪夺,霸占吕家财产,唆使匪徒将母亲劫持。吕碧城在京城听到了消息,四处告援,给父亲的朋友、学生写信求助,几番波折,事情终于获得圆满解决。
此事却也让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起了戒心,认为小小年纪的吕碧城,竟能呼风唤雨,于是提出了退婚要求,吕家孤女寡母不愿争执,答应了下来,双方协议解除了婚约。然而在当时女子被退婚,是奇耻大辱,对其今后对婚姻的心态产生了一定影响。
家庭破落,婚约解除后,她不得不随同母亲远走娘家,吕碧城的母亲带着四个尚未成人的女儿投奔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
自1860年天津开埠,设立九国租界,西学东渐,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为核心的西方教育模式,潜移默化地传入天津;1900年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力行新政,教育上提出“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的主张,通令各省大力举办新式学堂。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输入,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张女权,兴女学”,争取男女平等权利和女子受教育权利,为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潮流。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急招天津早期的教育家傅增湘担纲兴办天津女子学堂。年轻的吕碧城当时深受这股风潮的影响,遂有了奔赴女学的念头。
1903年,吕碧城想去天津城内探访女子学校,被保守舅父严辞骂阻,说她不守本分,要她恪守妇道,年轻气盛的吕碧城,一怒之下,下定了不再委曲求全、苟且度日的决心,第二天就逃出了家门,只身“逃登火车”,奔赴天津。不但没有旅费,就连行装也没来得及收拾。一个富家女子独自出门,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惊世骇俗之举。而此次出走,正是吕碧城登上文坛的开始,也是她与各界名人交往的开始。
因为吕碧城的不畏世俗眼光,她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给那些看不起女性的人们,来了一记重重的耳光!
我们不是吕碧城,很难去模仿她的人生。生活在当代的我们,也不奢求能像她一样这么有所作为,我们只奢求自己生活的快乐。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情。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转载请注明:
约嗲社区
yuedia.com
我们的世情故事
http://yuedia.com/category/shi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