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的演技真的是顶级的吗?

胡歌说过,有个晚上,他拿着遥控器转了一圈,电视屏幕里三个台都有他:

《仙剑奇侠传一》的李逍遥、《仙剑奇侠传三》的景天、《神话》里的易小川……

一样白衣飘飘的人物形象,但他发现,后来的同类角色,再用力表演,都不如二十年华内心饱满的李逍遥。

那时人们看他,就如看金庸古龙笔触下的男主角般,多是冠以风流潇洒,放荡不羁的形容词。

而他的另一面,却蜷缩在角落,愈发落寞。

后来在微博上的一段话,也从侧面反映他的心境。

突发奇想半夜出去跑步,记忆中上一次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一口气绕着虹口足球场跑了十几圈,今天绕公园跑,天黑思路特别清晰,但仍然想不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怎么还在绕圈。”

营销大师艾·里斯提过,定位就是在顾客头脑中寻找一块空地,扎扎实实地占据下来,作为“根据地”,不被别人抢占。产品如此,明星亦然。高举着“古装王子“的头衔,是个迎合市场且低风险的定位,甚至早已驾轻就熟的偶像派演绎方法,还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满足感。

但想要进步,就必须不断把自己推向未知,接受着不曾经历过的挑战。

陈琮、扎西平措、谢非凡、陈杰、徐然、戴涛……

他尝试着演绎不同的角色,却始终甩不掉过去的痕迹。或者说,新的形象,并不被人认可。人们提及胡歌,还是会下意识反应,他啊,就是那个整天嘻嘻哈哈、没个正经摸样的李逍遥嘛。

直到胡歌蓄谋许久,远离大众的视线,参与了《如梦之梦》的话剧演出。

重新回到最质朴的舞台,他扮演的角色叫五号病人——一个得了医学无法诊断绝症的患者。

五号病人在生病的最后一段时光,开始回忆生命的历程,追寻生命的足迹,也才开始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那年,他演了整整一年话剧。成名不易,转型更难,他必须向行业的权威,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和足够的实力,才有资格被列入考虑名单。也终于,因为这段沉下来的时光,他得到了制作人侯鸿亮的认可。

不久之后,他进入了《琅琊榜》的剧组,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一个叫梅长苏的才子促膝长谈。

“我既然活了下来,便不会白白地活着……”

这句话,何尝不是对自己说的。他曾遗憾再也演不出来李逍遥的清澈眼神。但这句话的重量,也只有三十岁的他能承载。

梅郎问世后,媒体像发现一块璞玉般,纷纷赞扬他转型成功。人气飙升的他,一跃成为各大搜索榜的翘楚。

不同于十年前,此时他能更客观看待这些光环:“用了很久的时间,想跳出自己的框框。做了些尝试,但没有以前,就没有现在。不想说转型,只想说转身。每一步的经历,都是一种成长,财富。”

他在百度营销盛典上,也诠释了何为“最具价值”:如果有一杆与众不同的秤,我想它会告诉你,我的价值将体现在未来更深刻的作品里,体现在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空间里。

演艺圈不乏高人,梁朝伟一个回眸,写满了沧桑和无奈。

周星驰远离城墙的背影,与黄沙交织,落寞了整个城池。

小马哥落魄到替人擦车,但那刻的眼神坚毅、双唇紧颤,何尝不失一个胜利者的气魄。

好的表演,总是能穿透屏幕直击人心。

而这背后的功力,却真真切切地,揉炼着无数生活阅历。

要有多少个黑夜,才能摁出一个黎明。

从梅长苏身上,我们看见了一种宿命感。一种明明胜券在握,却近于黄昏的无奈感。

那些眼里明明有泪,脸上却挂着自嘲式微笑的表情,让人一下分辨不出,究竟是谁演绎了谁。

在《如梦之梦》谢幕时,胡歌曾写道:穿过莲花池,来到北舞台,被不绝于耳的掌声包围,恍惚感觉自己置身在一场大雨中,噼噼啪啪,噼噼啪啪。

梅岭的那场火,让梅长苏失去了一些东西,也看清了一些东西。后来这场噼噼啪啪的雨,应该让胡歌听到了,他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吧。

如果演员是场宿命,但愿内心足够饱满,能承载着演技这个名词。

胡歌这演员啊,起码,有用心去雕琢自己。

转载请注明:约嗲社区 yuedia.com 我们的爱情  http://yuedia.com/category/aiqing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