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腿泡日记2: 住院第6天,看了一部电影《海街日记》

医生说要多吃水果,有助于伤口愈合。 今天医生又给我换药,胆小的我还是不敢看伤口。“没事,你的伤口恢复的很好!”我突然很勇敢的看了伤口,就好像它本来就该长在那。

挂了几天的滞留针让我的胳膊变的格外的疼。护士决定重新扎一次,可惜我的血管太细,愣是被扎了两次,真的好疼!

医院的时光除了挂水,剩下的时间变的弥足可贵。而我选择去看一部安静的电影《海街日记》。

《海街日记》和当时自己看的《海鸥日记》,故事很漫长,画面很温馨。《海街日记》唤醒的仍然是我们生命中那些最温情的东西。绫濑遥演的大姐本来可以跟情人一起去美国,但她选择留下来,照顾三个妹妹,同时去做临终关怀的工作……按国产剧哺育出来的惯性思维,很多人大概会说:这女的有病吧?!男人都要离婚把她扶正带去美国了,混上流社会了?却还选择留下。

以成功学的逻辑:她放弃一个看似成功的结局,怎么也得选择另一个更牛逼的结局,比如创业什么的,同时还有无数潜在追求者……但良心的影视剧,才会告诉你:她没有成功,她可能一辈子都只能做收入微薄的护士,说不定还一直单身下去直到三个妹妹都各自结婚离开,但这没有什么,所谓命运就是一系列选择,成为你决定成为的人就好。

2个多小时的电影没有一丝快进,安静的看完,觉得那些温情都绽放在烟火绽放里,会让你笑着流泪。

截图了一张小铃大快朵颐吃饭的图片,简单美好、知足的幸福!

在橘子上画上表情,小不点儿说那是小黄人~

看到小不点儿,也许每个妈妈都会变的更坚强。“你喜欢医生还是护士”“护士!”“那医生和护士有什么区别么?”“医生不带耳机(测听器),护士带耳机!”孩子的世界,真美好~

我一直在对自己说:“学会感恩,才会拥有的更多,才能行的更远。“可我也曾说过“记住点点滴滴的耻辱,才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

依稀记得在小学的一年级的时候,吃完午饭就回学校了。很意外,在离家不远的路上捡到一支钢笔,心里不禁窃喜“真是运气好极了。“那时间很少有钢笔这种的东西,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这更是一件奢侈品。说是“奢侈品”一点也不会显得夸张,一支钢笔的价格不菲,没有一个家长会给一个少不更事的小学生这样的东西,丢掉或者是损坏是很可能发生的。

我非常的高兴,甚至是欣喜。回到学校,打开笔盒小心翼翼的把它放了进去,然后轻轻的盖上,心里的激动都溢于言表。可是有同学眼红了,红的像戏子抹了腮红。现在想起来,他要是有一把大刀,就可以横在大道上对路人大喊:“嘚,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想打此过,留下那支笔·······················” 上小学的时间,我属于年龄很小的一拨人,再加上性格温顺,一时间成了很多人欺负的对象。比如自带干粮却终日饥肠辘辘;事事得理却每次被唬到理屈词穷;再比如恭恭敬敬却每次都被拳脚相加···················弱肉强食,这一点也不假。一起的同伴们都可以任意打骂,学校的种种也就懒得去在乎了。

值得一提的是,看上钢笔的同学比我生生的大了七八岁,弱肉强食,又来了。

不学无术的人总是可以留级留级再留级,同时还懂得很多的旁门左道,这也是后来我才明白的道理。当嫉妒和贪婪集于一身,再遇上温顺和弱小,那么一定会有一场精彩的巧取豪夺。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电视剧里面也这样演:一个持强凌弱的人大胡子,一边脸上还有个大大的黑痣,嚣张的强占一些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先是利诱,再是威逼,最后带上一票伪证去找昏庸的父母官·············

终于,那个同学开始如上述几乎如出一辙的“夺笔”行动。开始第一步:利诱,说是利诱,可是筹码着实让我觉得忍俊不禁,记得他带着一脸叫人作呕的笑容对我说:“你只要把那支钢笔给我,从此我就不会找你的麻烦了。“弱小归弱小,做人的骨气我还不曾丢过,尤其在这具有”丧权辱国“性质的条约面前。

在看到我脸上挂着一副“守身如玉、宁死不从”的烈女面孔时,他开始了第二步:威逼。无能不知羞的人只会黔驴技穷的来一套,威逼的资本还是让我觉得啼笑皆非,因为他义正词严的说:“你要是不给我,那你以后就别想有好日子过。“我立马回答:”你妈妈的,我在你这里受的气还少吗?“

当时盛行的是,一个村庄和另一个村庄的孩子拉帮结派大打出手,像我这样没有“入会”的人,只能是两面受气了。

不可一世的人最见不得的就是听到有人挑战他的“权威”。终于,我一句话激怒了他。就是在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里,我认识了“心机”这个词语。第三步来了,他找了一个证人,这人当然是和他一起肝胆相照、两肋插刀的同伴。

他们找来班主任,指着我的鼻子说:“老师,他偷了我的钢笔。”

老师看了看我问:“你到底偷了没?“

”没有。“我斩钉截铁的回答他。

在老师半信半疑之际,在旁那个所谓的证人不失时机的说:”是的,我看见是他拿的。“

终于,我百口莫辩了···········

接下来便是老师和我的独处,而他绝对不是一个“慈善家“。他把我独自叫在教室外面拷问,那时间我觉得太阳很亮,亮的非常刺眼,还有很多的同学在外面玩,只觉得他们的眼光一下齐刷刷的落在了我的身上。也不知道是炎炎烈日太刺眼睛,还是众目睽睽太折煞人,反正我没敢再抬头。有时候,抬头也是一种勇敢。

他和我面对面的站着,我谨慎的听着他下一句,原以为他会说些有营养的话,可让我失望的是他说:“你承不承认你偷了?“

”我没偷。“那声音小极了。

老师接着说:”你认为一个人诚实好,还是不诚实好?“

”诚实好。“我带着满脸的委屈,我知道他的这个问题表明他对我偷东西之事深信不疑了。很多时间一个人并不会在乎自己是不是被冤枉了,而是在乎人格是不是被侮辱了。而在我看来,那便是侮辱。

”诚实好,那你还不承认。“老师对我说。

我依旧回答我没偷,可是这次他给了我一个耳光,我再否认,他再打··············每问一次,他便打一下。这像极了严刑逼供,无意间我抬起头,只看见远处围了一堆又一堆的学生。他们观看着、谈论着、指点着、偷笑着·······从此,目光,是我最难面对的东西。最后的最后,我低声的回答:“是,我偷了。“坚持很难,在万众不容的目光下坚持更难。

”那好,你回去把笔还给人家,给人家赔礼道歉。“这是老师离开前的最后一句话,简单、轻松、刚劲。

回到教室,我看见

那个同学正得意洋洋,心里不知该喜还是该悲,因为用人格换来成熟,我想这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经历。

结果不言而喻,所有该低的头,我一一低了。

直到前天的一次庙会上,再次得见到那位老师,竟然恨得牙齿发痒。时隔十五六年,我还是放不下,放不下那点点滴滴的耻辱。我只是恨自己不能那么强大,也恨那些时时刻刻想法设法、千方百计算计人的一些人。 回头一看,我已求学多年,记住的同学只怕也就那么几个了。其实我更恨那个昏庸不查原委的老师。

爱真的比恨难。恨一个人真的很容易,十年,二十年,也许一辈子·············我不禁思考,这么多年来,我记住的恩人又有多少呢?

更深露中的夜晚,我在问自己:“这是一桩小事吗?”最后在回答自己:“对啊,这是一桩小事。”

我走了十几个国家,最想念的还是故乡的爹妈

|刘斯郎

今天双11,我独身一人在气温6℃——13℃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寝室没有暖气,含着酸涩之意写下这些极度想家的文字。那么,你呢,今天在哪?又在做些什么?

不知何时起,故乡就成了熟悉的远方;而远方,却变成了陌生的故乡。

01.

我自小离家,母亲跟着我漂,学校在哪,母亲就跟我到哪,小时候离家十里,经常和母亲一起回家;后来长大了,到了初中,一年回三四次家;到了高中,一年回一次家。在我年轻的生命里,对家似乎没有常人的那种眷顾,我想的,只有“逃离”。

在过去的前二十年的光景里,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希望自己能像鸟一样到处飞,我害怕有人用屋子将我锁住,害怕听见家里人的争吵,甚至厌倦那种油盐酱醋的生活,于是,我想飞得越远越好。

现实中,我也是这样做的。我的翅膀慢慢硬了起来,开始一个人背着行囊走南闯北,我丢下了母亲,一个人去了北京,去了长沙,去了很多很多城市。那时候,我充满了力量,满心欢喜地去探寻这世界的丰富多彩的模样,也窃喜着,自己再也不会受到父母的管束了——自由对我来说太重要了,于是,我以为自己得到了救赎。

十多岁的我,为了自由,一连两年没有回家过年,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以为,以后有的是机会回家。我喜欢在异乡听着爆竹声,更喜欢一个人自由自在地在街头漫步,我跟很多人都说:“你瞧,我和你们不一样,我一点都不想家。”我以自己无拘无束的灵魂为骄傲,开始极致地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在北京的南锣鼓巷里和几个酒鬼砸酒瓶子,在成都的火锅店里和朋友喝得不省人事,在长沙的雪夜里冻得不晓风声,在南京的雾霾里病得气息将无——我以为,这是我要的幸福。

后来,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股倔念,我拒绝了母亲的“离家近一点”的要求。我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是来自北方的高校,母亲知道后用很低落的声音说:“我是怕你离家远了想回家不方便。”我很果断地回母亲:“我可不是那种会动不动就想家的人,我就喜欢跑远远的。”母亲无奈,只能允了我。母亲本以为我最多是跑到北方去而已,却没想到,我的“劲头”又高了起来——我跟母亲说,我要去地球的另一边。

家里被我大闹不宁了几天几夜,母亲和父亲最终还是拗不过我,他们放我走了。我很快提着行李远走高飞。走的时候,父亲和母亲还总叮嘱我,他们让我到了欧洲后不要太想家,我摆摆手,意志坚定地对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见过我那么脆弱了?”

02.

我高兴极了,感觉自己像是脱了缰的野马,到处奔走。我自然是喜欢这样的感觉的,因为我可以放肆地做自己想做的,再没人管束着自己了。就像小时候一直幻想的那样——我开始自由地寻找着心中的“诗和远方”。从南欧到东欧,又从西欧到中欧,踩在阿尔卑斯的雪中,朝着大西洋丢着沙石,和意大利人称兄道弟,和德国人在酒吧里卖力互怼……

后来,我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约我回国。小顾约我三月回国,我说好啊,可最后没回成;阿葛约我七月回国,我也说好,可最后又没回成。我后来回想了一下,自己几次放弃回国,居然都是为了省下机票钱,然后“去远方看看”。

数个月前,我在地中海边上的小城里,和三俩朋友度过了第三个不在家的春节,和我一起的几个“小孩”都喝得多了,一个个说想家,我抄起一杯伏特加,就对他们说:“年纪轻轻,发什么牢骚!路还长着呢!”他们只回了我一句:“你倒是心宽,就是没心肝!”

这一个异国他乡的春节,对我来说像“白开水”一样。既不想家,也没了那种国内的节日气氛,只不过是三俩游子撮合的一顿饭罢了。

在这过去的几百个日夜里,我常被身边要好的朋友问及“多久没回过家了”,他们有的人很有心地安慰我,让我不要太想家,也有人惊讶地问我:你怎么能不想家?

我和很多人一样,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想家的人。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心中有一个槛——没有成功,回什么家?

03.

一七年的中秋节如期而至,我已经忘记了这是自己第几个没在家里陪父母过的中秋节了。而就在几个月前,我告诉他们,今年中秋节回国过,结果日子实在不得空,就又没能回去了。中秋节这天,我跟母亲说等我忙完,十一月回国,后来又推到了十二月,而最近一次和母亲通话,我跟母亲说的却是:“妈,我今年可能不回国了。”

我告诉母亲自己不回国的理由是学校没有假期,母亲信了。但事实上,我已经成为了在中秋节里连一块月饼都舍不得买的人了,更别谈有多余的钱买机票了——微薄的稿费难以支撑我生活的巨大开销,我还必须寻找着新的工作机会,我的生活过得紧巴巴。

母亲似乎是有所疑虑的,她问我是不是钱不够花了。尽管我囊中羞涩,也很希望能得到接济,但比起羞涩的腰包,我的内心更为羞愧,所以,我没敢说出实话,只告诉母亲:“不会,我这钱够花,有的是呢!”

我不知道为什么,从那天跟母亲说完“我今年,可能不回国了”这句话之后,我就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惆怅。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脑海里开始蹦跶着这一路来的风雨心酸。想起了自己曾经和难民一起睡过的车站,还身无分文地流浪在佛罗伦萨的街头,想起了自己因为迷路差点冻死在奥地利街头的样子,还有在布拉格的大雪夜里无家可归的痛楚……因为奔走,曾饿迷糊在火车上;因为奔走,曾身陷死亡的边缘;因为奔走,曾一个人漂泊,一个人咽下这一路的苦楚。

路是自己选择的,我不曾后悔,但总有这么一刻,回忆起这斑驳的漂泊故事,总能在半夜惊醒,然后发现眼前不是故乡,拿手往眼角一摸,发现眼泪自己溜了出来。

转载请注明:
约嗲社区
yuedia.com
我们的世情故事
http://yuedia.com/category/shiqing

发表回复